日前,筆者和幾個朋友下班慢跑,從朱口鎮鎮區出發,沿著神后垅鄉村小道跑至寨色村,過一下坡,迎面一座斧劈劍削般的峭崖聳立眼前,峭壁腰間一條廊閣橫箍其中,古木參天,靜謐猶如仙境。這便是位于朱口鎮寨色村,距縣城12.5公里的朱口寶蓋巖了。
只見左手邊一個巨大的天然洞穴嵌在絕壁之上,一排房屋奇巧般隱藏其中,峭崖裝點成了一幅絢麗的壁畫。寶蓋巖與天成巖、醴泉巖、甘露巖并稱為泰寧四大名巖。據記載:唐同光元年(923年),蜀僧定慧結茅而居。宋紹興八年(1138年)始建"寶蓋寺",現佛殿為1980年重建。在東側巖壁間有一小洞,名"修仙洞"。西側有兩穴,一名"舍利巖",為清康熙年間和尚骨灰塔,用赤石板建造的兩層或三層樓閣式的墓塔10余座;塔座雕刻仙鶴、麒麟、花卉等圖案,素雅大方,并鐫死者姓名、生卒年月、師傳等簡歷。一名"谷倉巖",系僧人儲藏谷物之所。下有五代閩王王審知派遣鎮守歸化場(今泰寧)大將鄒勇夫之墓。這里群山環繞,高曠幽邃,僅有沿壁間鑿成的小徑可行,地勢險要。
沿著通往巖洞的石階古道,爬上絕壁,步入山門,一條凌空狹窄的棧道,橫貫縱深,登高環視,群山拱揖,赤壁丹霞。遠眺朱溪,白鷺翩翩,晚霞化作袈裟色,玉帶漂滌其間,水光相映,如詩如畫,如遺落在時光縫隙中的仙境一般!
暮色催歸,臨別依依,山間不時的蟬鳴,伴著叮咚的山澗泉水,好似夢里一游。這般溫柔景象難怪宋元年狀元鄒應龍游覽于此,竟出:"夙有斯巖約,今晨得踐盟;路從支澗入,人在半空行;六月如霜候,四時長雨聲;愿求容膝地,著我過浮生。"之語。(朱口鎮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