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8歲的熊松生是大龍鄉雙坪村舉蘭組2017年建檔立卡貧困戶,因車禍致使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,只能靠妻子打零工來維持生活,兩個孩子還在讀書,一家四口的生活陷入了困境。但是他不甘于貧困的現狀,立志要通過自己的雙手走向致富路。 開始之初,缺少技術和資金的熊松生一時間迷失了方向,不知道該做什么。 就在他迷茫的時候,鄉結對幫扶責任人了解到他的想法,鼓勵他發展養殖業,并詳細給他講解了縣里的相關扶持政策。確定了發展方向,但是缺少資金,于是熊松生又申請了產業幫扶資金,靠著對致富的強烈渴望和政府的大力支持,熊松生購買了200只雞苗和200只鴨苗,一個小型的養殖場就這樣建起來了。 萬事開頭難。剛開始由于技術等原因導致一些雞苗鴨苗沒法存活下來,熊松生差點想放棄,覺得自己不是養殖的料。正當他想放棄時,幫扶責任人雪中送碳,帶著鄉里的技術人員到他家,消除他的思想顧慮,告訴熊松生剛開始養殖沒經驗,遇到這種情況很正常,要相信自己,并且現在國家的扶貧政策這么好,只要大家共同努力,一定能挺過一個個難關。 經過幫扶責任人的勸說和技術人士的專業指導,他又重拾信心,自己還去買一些關于養殖方面的書籍研究,有時候一坐就是一整天,功夫不負有心人,通過鄉政府的指導和自己的努力,養殖技術終于有了提高,雞鴨都長的很壯實,現在已經可以出欄了。目前鴨子已經銷售了一部分出去,純收入有3000元。雞還在棚里養著,很快也可以出售了,可以帶來一筆不菲的收入。 熊松生在養鴨和養雞成功后,對自己更有信心了,今年在幫扶責任人的幫助下又種植了十畝的桑葚。為了能夠種好桑葚,鄉扶貧辦還帶他到其他地方參觀學習相關知識技術。目前桑葚已經栽種下去,經過鄉領導干部的幫助及自己的努力,他對過上幸福的生活充滿憧憬,每天都能看到他在雞棚桑葚地里忙碌的身影。 他感慨地說:“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,感謝鄉結對幫扶責任人的真幫實扶,讓我家的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。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。近年來,大龍鄉積極探索實踐“造血式”扶貧,引導貧困戶通過發展產業來脫貧致富,幫助貧困 就業、增收,實現了戶戶有增收項目、人人有脫貧門路。(大龍鄉 楊愛英 廖惠芬) |